上海初步构建的三大先导产业、六大重点产业晒出成绩单
在近日召开的“奋进新征程 建功新时代”党委专题系列新闻发布会上,市经济信息化工作党委副书记、市经济信息化委主任吴金城介绍,面对新兴产业快速发展、新动能持续涌现的形势,上海瞄准构建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,推动上世纪90年代提出的六大支柱工业转型升级,初步构建起以三大先导产业为引领、六大重点产业为支撑、新赛道产业加速壮大、未来产业前瞻布局的新型产业体系。
一是建设三大先导产业创新高地。积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打造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世界级产业集群的要求,推动三大先导产业规模实现倍增,2021年总规模1.27万亿元。
集成电路——聚焦“全链发展+芯机联动”,先进工艺产能、核心芯片能级、关键设备和基础材料配套支撑能力不断提升,14纳米先进工艺规模实现量产,90纳米光刻机、5纳米刻蚀机、12英寸大硅片、国产CPU、5G芯片等实现突破;全市集成电路产业规模达到2500亿元,约占全国25%,集聚重点企业超过1000家,吸引了全国40%的集成电路人才。
生物医药——聚焦“张江研发+上海制造”,全面布局生物制品、创新化学药、现代中药、高端医疗器械以及智慧医疗等领域,创新出台浦东生物医药立法,CART细胞治疗、PET-CT、心脏起搏器等技术和产品相继突破,举办上海国际生物医药产业周;全市生物医药产业规模达到7000亿元,其中制造业产值1700亿元,院士、长江学者等高水平人才占全国1/5,创新药占全国1/4。
人工智能——聚焦“算法创新+场景赋能”,推动国家级重大创新平台揭牌运作,原创算法、智能芯片等关键技术取得突破,建设百余个重大示范应用场景;全国首部人工智能“十四五”规划、地方人工智能标准体系发布,地方立法先行探索;全市人工智能产业规模3056亿元,产业人才占全国1/3,连续举办五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,成为引领行业的风向标。
二是打造六大重点产业集群。电子信息、生命健康、汽车、高端装备、先进材料、时尚消费品等重点产业加快出产值、出品种、出效应,实现集群化发展,2021年六大重点产业工业总产值超过2.87万亿元。